這兩張照片拍攝於民國90年代(2000年代),圖一為內九份溪上方的水圳橋,位於金瓜石金福宮左下方;圖二則是三安里獨特的三層橋景觀。
金瓜石的水圳是鑛業生產時期引用溪水選鑛的重要史蹟。日本鑛業株式會社於昭和8年(1933)取得金瓜石鑛權後,投入鉅資擴充採鑛設備,於同年9月在水南洞(註)山坡地新建當時亞洲第一大的全泥式浮游選鑛廠(即今「十三層」遺址),選廠3年內分三期完工啟用,使用水量相當可觀。為配合選鑛用水,同時興建水圳引用金瓜石的內九份溪、外九份溪及金瓜石溪的溪水。
續用至光復後,水圳因年久破裂、洩水嚴重,部分區段改用水泥管或塑膠管引水,沿今日三安社區秘密花園步道,可看到引接水管的遺跡。
三安里水圳橋下有座興建於清代的古老石砌拱型橋,原為三安居民的通道,由於地勢高低落差大,該水圳橋無水流通後,部分膽大的居民為抄近路,會走水圳橋的溝面,但水圳橋的溝面只有45公分,高度離地12公尺多,通過水圳橋時險象環生。民國60年代(1970年代),瑞芳鎮公所於水圳橋下與石砌拱橋間新建水泥橋,從此形成三層橋的特殊景觀。
水圳橋因當時建造材質較差,而且受東北季風侵襲,風化腐蝕損壞嚴重,鋼筋暴露,橋面斷裂。市府於民國94年(2005)將「金瓜石礦業圳道及圳橋」指定為市定古蹟,並於民國106年(2017)完成維修。
註:今所習稱之「水湳洞」,在日治時期舊名「水南洞」,直至目前地籍資料仍使用「南」字。「湳」字的使用,乃出現於民國60年代(1970年代)北部濱海公路開通後,路邊設一客運招呼站,取名時誤植為「水湳洞」,才從此為人所沿用。水南洞地區於七坑口附近有一天然海蝕洞,因此有一說「水南洞」更早期的舊稱為「水濂洞」,直到日本時代才改稱,後來出現的「湳」字字義為泥濘之地,於地名解釋上更有謬誤之處,基於上述兩項理由,金瓜石鑛山在地文史工作者仍主張應以「水南洞」為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