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金瓜石戰俘營

本照片拍攝於民國90年代(2000年代),照片中的門柱是昔日金瓜石戰俘營唯一留下的遺構。

太平洋戰爭發生,日軍急需生產銅鑛用以製造武器,但招募工人不易,日軍遂設置金瓜石戰俘營,利用太平洋戰爭的500餘名戰俘,從事坑內採鑛工作。金瓜石居民未曾看過手臂上長金紅毛、藍眼睛、鼻子勾勾的外國人,於是就稱他們為「啄鼻仔」(臺語發音為「tok-phīnn-á」),啄鼻仔居住的營房就稱為「啄鼻仔寮」(臺語發音為「tok-phīnn-á-liâu」)。

金瓜石戰俘營位置在今日瓜山國小的後山、勸濟堂的右下方約200公尺的山谷平台,戰俘營原址是華工聚集的「溫州寮」,地形上三面環山、東面臨崖,山坡可作為三面的天然屏障,東面石壁陡峭,直抵谷底的內九分溪,高低落差30餘公尺,適合用於戰俘的監禁管理。日人於臨山面築起高牆,臨崖面則造矮牆,前後門各設衛兵崗哨,再增築辦公室及兵舍,改用作「俘虜監視所」。該處現在改建民宅,昔日戰俘營的痕跡幾已完全消失,僅留下昔日入口處的這處門柱,目前仍保留下來、供後人憑弔。

基本資訊

  • 別名
    啄鼻仔寮、督鼻仔寮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現況
    已改建為公園
  • 撰寫者
    鄭春山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