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水南洞廢煙道

水南洞廢煙道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臺灣金屬鑛業公司自民國62年(1973)11月14日起,於水南洞(註)煉銅廠開始從鑛砂到製煉的一貫作業,煉銅所產生的廢氣,就透過六坑下方一處60米煙囪排放,因未妥善進行廢氣回收處理,煉銅產生的硫化氣對金瓜石、水南洞地區生活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直接引發本地人口外移。

當時的煉銅政策是利用中夜班加料,目的在於晚上看不到濃煙,減少日間上班的同仁受硫化氣侵害。後來六坑口下的煙道設備因強酸腐蝕,不能使用,同時為了改善排煙的設備,臺金公司於是興建一條1000多公尺的排煙道,利用三坑的舊坑道通往後山山谷排放,對空氣雖有改善,但遇到東南風向,水南洞地區居民仍受影響,如吹東西向的風,金瓜石地區的居民就受到其害。第一條的煙道因設計不良,使用不久就浸腐,即興建第二條煙道取代,第二條煙道做好之後,著手再興建第三條煙道備用,但當第三條煙道竣工時,就停止水南洞煉銅廠營運,併入禮樂煉銅廠營運,該煙道未曾使用。

現尚存留在金瓜石三坑的山坡地上,即畫面中所見沿山勢向山頂延伸的三條巨型灰色水泥管,居民稱為「金瓜石三條龍」。三條龍現存長度,第一條1030公尺、第二條850公尺、第三條1000公尺,煙道外觀圓拱型鋼筋混凝土結構,內部淨空,寬約2.4公尺,高約2.6公尺,管壁厚度30公分。

註:今所習稱之「水湳洞」,在日治時期舊名「水南洞」,直至目前地籍資料仍使用「南」字。「湳」字的使用,乃出現於民國60年代(1970年代)北部濱海公路開通後,路邊設一客運招呼站,取名時誤植為「水湳洞」,才從此為人所沿用。水南洞地區於七坑口附近有一天然海蝕洞,因此有一說「水南洞」更早期的舊稱為「水濂洞」,直到日本時代才改稱,後來出現的「湳」字字義為泥濘之地,於地名解釋上更有謬誤之處,基於上述兩項理由,金瓜石鑛山在地文史工作者仍主張應以「水南洞」為正確。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空間、地域與遷徙,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新北市瑞芳區
別名
金瓜石三條龍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0.0
所在地-經度
0.0
是否開放
所在地-名稱
水湳洞
撰寫者
鄭春山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