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金瓜石山神社的建築特色

金瓜石山神社又名「黃金神社」。建於明治30年(1897),明治31年(1898)3月2日遷至現址。黃金神社是屬於神體山的崇拜,其軸線是對著蘊藏黃金的山,本殿也對著神體山,象徵守護國家的黃金。

山神社依照日式建築的格局,使用臺灣檜木建材,手工精緻。神殿內莊嚴肅穆,屋頂使用銅片蓋舖,神苑內有寢殿、舞殿、洗手臺、參道,平臺前有座銅牛,型態與現臺北二二八公園前的銅牛相同。

昭和9年至12年(1934-1937)逢金瓜石產金高峰期,故於昭和12年(1937)將山神社改建,採鋼筋混凝土造。神社位於陡峭的山丘上,現場灌製混凝土的難度很高,故其施工是先將柱子、樑等預先灌製再運至基地組裝,但一般木構造建築是柔性結構,樑柱接合處採用榫接,可吸收外力,鋼筋混凝土是剛性結構,樑所承受的力必須由樑、柱接合處以傳遞至柱。山神社以剛性結構材料結合於柔性結構系統上,造成結構上的弱點,樑也易損壞,故現其遺址上僅能見到鋼筋混凝土的柱子。

本照片拍攝於民國60年代(1970年代)。光復後,山神社無人管理,木材及金屬物皆被竊取。只剩下兩座鳥居、十根鋼筋混凝土的拜殿柱子,及數對殘破的石燈柱。原從五坑口到山神社沿路相距五十公尺即有一對石燈,現只剩下一對水泥製的石燈尚稱完好。有些石燈只留下底座。鳥居也還完整,刻有昭和的建造年代,光復初年,因政策及怨恨日本人的心態,多被國人以水泥填平。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新北市瑞芳區
  • 別名
    黃金神社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所在地-名稱
    金瓜石
  • 現況
    殘跡保存
  • 撰寫者
    鄭春山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