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時山位於金瓜石勸濟堂後方大停車場左側,與大肚美人山(即「基隆山」)的頭部遙遙相對。海拔高度303.2公尺,山勢雖不高,但因金瓜石聚落四周環繞,從任何角度皆可看到報時山的位置,甚至從九份隔頂向東一望,都很容易就看見報時山在缺口右方山頭。
報時山的由來,在明治29年(1896),日本經營金瓜石鑛區時,管理也制度化,業主在金瓜石最適當的山頭位置裝設報時器,定時發出聲響──每天上午六點起床、八點上班、十點休息、十點半工作、十二點休息、下午一點上班、三點休息、三點半工作、五點下班、晚上十點就寢,晚間最後的鐘聲響起時,商店紛紛打烊,終止一天的營業,從業人員及居民也準備就寢養神,為隔天的工作打拼。
這座無名小山因裝置了報時器,因而得名「報時山」,因日語對「警報器(siren)」的外來語發音「サイレン」近似中文的「塞連」,因此產業地圖中亦有「塞連山」的記載;報時器所發出的聲響很大,可讓金瓜石及水南洞(註)地區的居民都可聽到,如昔日漁村出海下網或山上打獵吹響海螺殼、傳遞訊息的聲音,因此也有「水螺山」之稱。
報時器在太平洋戰爭後期作為空襲警報之用,同時在報時山設置MG陣地,裝設兩門地對空的機槍,由日本兵陣守,報時器與陣地在民國107年(2018)因新北市政府整修步道而被拆毀,令地方因珍貴文物遭官方毀損而深感錯愕。本張照片拍攝於民國90年代(2000年代),畫面前方自涼亭向右側延伸的小山即為報時山,遠方更高的山頭則為基隆山(大肚美人山)。
註:今所習稱之「水湳洞」,在日治時期舊名「水南洞」,直至目前地籍資料仍使用「南」字。「湳」字的使用,乃出現於民國60年代(1970年代)北部濱海公路開通後,路邊設一客運招呼站,取名時誤植為「水湳洞」,才從此為人所沿用。水南洞地區於七坑口附近有一天然海蝕洞,因此有一說「水南洞」更早期的舊稱為「水濂洞」,直到日本時代才改稱,後來出現的「湳」字字義為泥濘之地,於地名解釋上更有謬誤之處,基於上述兩項理由,金瓜石鑛山在地文史工作者仍主張應以「水南洞」為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