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淡水茶工廠-協吉茶工廠

 照片裡的二層紅磚木造建築是民國99年(2010)拍攝協吉茶工廠的概況,位處於淡水草埔尾崙公埔子右側的番子田,在經過數十年關廠廢置後,只能看到斷垣殘壁的景象,無法想像它曾是日夜繁忙的茶葉工廠。

 19世紀初,福建泉州府安溪縣虞都陳家五大房子孫,在大屯溪兩側的番子田、石頭埔一帶拓墾發展,成為地方的望族。早期,他們開設碾米廠,成為社區的大農戶。

 而在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推動茶葉產、製的政策鼓吹下,便以公埔子一帶的山崙作為茶葉產區,大量種植茶樹、開闢茶園,並積極推動茶葉傳習所各項培訓。昭和2年(1927)陳家來臺三房7世祖陳先齊,成立茶葉工廠開始製茶。他們先是結盟小中寮最早製茶的鄭家,以小中寮第二工廠的名義登記,在熟悉茶業製造竅訣後,陳家再設立第三工廠,最後,獨立成為灰窯仔茶工廠,並成為昭和14年(1939)淡水整併4個茶業公司之一。

 尤其,昭和17年(1942),所有淡水茶工廠被整合為淡水茶業株式會社,代表人便是陳家的陳樹木;陳家的工廠成為株式會社的灰窯子第二與第一工廠。

 民國34年(1945)以後,陳家的灰窯子第二工廠改為協吉茶工廠,資本額為新臺幣1萬元,擁有12匹馬力的動力,以粗製包種茶與綠茶為主要產品。民國57年(1968)協吉茶工廠再經改組,以陳讚富為負責人,名字登記為新協吉茶工廠,資本額新臺幣10萬元,以粗製茶為主,每年營業額有500~1000萬元。

 可惜,在民國60年代(1970年代)遭逢二次石油危機,退出聯合國的斷交危機,外銷市場大幅降低。民國70年代(1980年代)新協吉茶工廠最後被迫關廠,結束茶園的經營與製造,茶工廠成為廢置的產業空間。經過幾十年歲月的更迭,協吉茶工廠因荒廢多年,以土确、紅磚、木料為建築材料的廠房,每隔幾年便傾頹一部分,工廠的負責人已無從查詢,僅在民國92年(2003)文建會舉辦古蹟日文化產業年的訪調中,尋訪耆老記述到一小部份。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謝德錫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