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在地資源踏查與運用-水湳洞展新境

    百年前的水湳洞還是以農漁業維生的小聚落,明治37年(1904)發現長仁礦場,隔年日本礦主田中在水湳洞設立了乾式冶煉工廠,自此水湳洞便走向採礦的命運。

    水湳洞居民生活的樣貌與礦業的枯榮息息相關,尤其在昭和8年(1933)及民國44年(1955)是礦業的巔峰期,大量華工及東部原住民的移入,在金瓜石、水湳洞的山城裡融入各種族群,礦場為了安頓這些員工及家庭,必須蓋宿舍、設置員工食堂、酒保(供應社)、學校、醫護站甚至還有公共澡堂,提供生活中各種需求,彷彿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天地。

    礦場結束至今已過了30年,人去樓空,留下的礦山人雖已白頭,但時空流轉,走了一批人也來了另一批人,新的住民有藝術家、文化工作者、民宿業者…在舊有的人文歷史的基礎上繼續耕耘這片土地,山城美館十年有成就是在地紮根的典範。

    民國108年(2019)8月13日山城美館舉辦了「流轉記憶.水湳洞展新境」發表會,會場上展出舊照片、史料文物、礦山百年紀事年表及裝置藝術之外,還安排水路及山路小旅行,帶領民眾穿梭在水湳洞長屋式的宿舍群中,循著當年的水管路來到基隆山下的海濱出水口,汲一口清涼甘醇的麥飯石礦泉水,吹著同樣來自太平洋的海風,追想百年來的礦山記憶。

基本資訊

  • 地點-縣市區
    新北市
  • 撰寫者
    楊淑妮
  • 貢獻者
  • 時間迄
    民國/戰後時期
  •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