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當我們同在一起-不一漂流社區交流計畫

    不一實驗鼓坊來自社區居民自由參與,不具有專業鼓隊的商業目的,成員來來去去本是常態,所以不一鼓比較像是社區陪伴的一環,是社區營造的過程與象徵精神。當年正在修研博士學位的施岑宜,博士論文的主題即是探討社造政策,推展不一鼓,就好像進行一場社區實驗,正可以提供她在學術研究上的實際案例和佐證。

    不一鼓推動的過程中並非一路順遂的,成員間難免有意見相左的時候,為了找答案,施岑宜覺得應該要去別的社區看看,吸取別人的經驗,於是企畫了「不一漂流」的社區交流計畫。她在民國104年至105年(2015-2016)兩年間帶著不一鼓的主要成員跑了幾個社區:南投紙教堂、臺南土溝社區、澎湖南寮社區、高雄日光小林,甚至跨海到對岸的上海嘉定社區,至於是否找到答案,施岑宜沒有正面答覆,卻耐人尋味的說,對方就像一面鏡子反射了自己的狀態,只是讓自己更清楚知道問題所在,而解決之道這也許得透過一輩子的學習、摸索才能達到。

    施岑宜為過去的十年下了這樣的註解:「龍樹菩薩說『不一而不異』,這是不一鼓名稱的由來,人本來就是生而不同,各具自己的形象、個性和喜好,但追求的目標卻是一致的,這一路走來,彷彿是不一鼓帶著我經歷了一段奇幻的漂流。」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楊淑妮
  •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