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公起源於早期從大陸移民來臺的移民,因水土不服、瘟疫、天災、械鬥而死亡,因沒有家眷可為死者安葬奉祀,以致屍骨遺骸落散四處,當地居民為了安心,將屍骨收集並且埋葬,募資建一個小廟供俸著,稱作「百姓公」或「萬善爺」。
光緒10年(1884)的清法戰爭中,無數的法軍清軍將士戰死沙場,現今沙崙百姓公廟(淡水區淡海路231巷26號),即是位在清法戰爭滬尾之役古戰場內。
由於戰爭中死傷慘重,因而戰場內居民每年七月普渡時亦會在沙崙百姓公廟中舉行普渡儀式以超渡清法戰爭中戰死亡靈。自戰後開始,因清水祖師爺托夢告訴當地居民,應於每年農曆八月二十日(法軍登陸戰之日期)下午時分拜門口。由於古戰場內這座百姓公亦是為了祭祀這些陣亡將士,並在七月舉行普渡法會,因而後來拜門口這項習俗逐漸被沙崙百姓公廟的七月普渡給取代,如今「拜門口」習俗已經很少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