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民國106年(2017)在三芝區後厝里謝家的金吉茶工廠所拍攝,這間老茶廠的經營時間為民國50~70年代(1960~1980年代),廠房裡可見舊時的揉捻機,機台底部有「台北和春鐵工廠」字樣,上部牆上架著鐵製軸承,當時使用電力運轉製茶機具。
這台機器取代早期手工揉捻的動作,製茶師傅將炒過的茶菁舖放在機座內凹的台面上,中間半球形重錘旋轉捻揉,讓茶菁揉成捲曲形。未揉捻過的茶菁會像曬乾的落葉一樣容易破碎、難以保存,而揉捻的壓力和温度、時間的掌控是影響風味的重要環節,即使有機器能取代人力,但仍然要靠製茶師傅的經驗才能掌握好品質。
根據昭和14年(1939)《台北州茶業要覽》記載,早期茶廠設置主要的製茶機具除了揉捻機以外,還有釜炒機、玉解機、馬力原動機。採摘完菜菁初步萎凋後,進入機具的製程包括「釜炒機」:最早稱為鍋炒機,目的在以高溫炒茶菁,破壞葉中活性酵素,停止茶葉繼續發酵。後期改為圓筒式炒菁機,可自動傾卸,減少體力負擔。揉捻機:利用動力將茶葉葉部細胞加以破碎並整形,並揉捻擠出茶汁黏附於茶葉表面,增加沖泡時口感,揉捻後茶葉成團塊狀。玉解機:又稱解塊機,將揉捻而粘著固結的茶葉,分解為形狀良好的作業程序,稱為解塊,最早手掌及手指拆解,後期改用機器拆解。馬力原動機:以小型柴油或水力起動機,再以管線連接釡炒機、揉捻機、王解機軸承,啟動後發出一定馬力推動,使機械運作。民國50年代(1960年代)後開始以電力發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