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各地區茶葉特色-屏東縣港口茶

跟臺灣各地區茶葉特色-屏東縣港口茶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臺灣各地區茶葉特色-屏東縣港口茶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臺灣各地區茶葉特色-屏東縣港口茶

本篇為1997年(民國86年)9月出版之臺灣茶葉起源特色,茶業改良場編輯,內容描述臺灣各產茶縣(市)鄉鎮茶葉特色介紹。滿州鄉位於屏東最南的鄉鎮,鄉內的港口村是瀕太平洋的村莊,在此地的茶園裡就能夠看見港口溪注入太平洋,因此稱之為「港口茶」。

據傳於清朝光緒元年在恆春設縣,第一任縣太爺(今稱為縣長)是來自福建的周有基先生,自福建引進當地的武夷茶來恆春種植;另有一說據清光緒年間屠繼善所纂的恆春縣誌中對港口茶的記載,遠溯到清道光年間,原籍福建的朱振准從武夷山帶了小葉種的四種茶苗來種植,並世代傳承,茶園至今仍在。(2019年(民國108年)滿州鄉茶園面積為1.4公頃。)恆春半島位處亞熱帶的低海拔丘陵,因東風可越過中央山脈南端,沿著山谷西側坡度下衝,在恆春一帶造成強烈的下坡風,山勢低矮、少有雲霧籠罩又臨近海邊,造就出港口茶飽經風霜的苦勁滋味。當地最興盛時期約有四十戶茶農,然種植環境嚴苛,目前港口村的茶樹已曲指可數,滿州鄉農會曾配合種植當時省農林廳推廣新品種臺茶12號(金萱),然能存活的茶樹大多為雜交後發芽的實生茶苗(蒔仔茶)。港口茶外觀色澤綠中帶灰白的顏色,與烘炒時茶葉在炒鍋內滾動摩擦有關。港口茶茶湯濃郁、口感帶苦澀且強勁,但回甘滋味令人印象深刻,具有獨特風味。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臺灣各地區茶葉特色-屏東縣港口茶 / 撰寫者:李耘心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69252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撰寫者
李耘心
創作者
茶業改良場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7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