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份分類是抽印自臺灣茶業研究彙報第四號,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前場長吳振鐸場長編寫,內容包含茶葉分類略史、臺灣茶葉分類。茶葉分類略史中,描述了對茶的來源的歷史記載,也簡略描述了茶樹在植物學上的分類與在茶葉分類上建立的系統。
茶葉分類略史中,描述了對茶的來源的歷史記載,尤其在各朝代間的各類製茶方法與品嚐方式,從爾雅記載最初的茶葉分類,唐代已將中國分為八大茶區,並依茶芽色澤作為命名的依據。宋代的飲茶之風讓點茶法傳入日本成為抹茶的源頭。元朝散茶為大宗且蒸菁改為炒菁。明朝發展出白茶、黃茶等特色茶。清代也將武夷茶分為奇種、名種、小種和花香。此外也簡略描述了茶樹在植物學上的分類與在茶葉分類上建立的系統。茶葉的分類中,因為自然環境條件生長的不同、茶樹品種芽葉間理化性質的差異、採摘與製茶的方法也隨著技藝與智慧的累積而演變,各時期所製的各種茶都有不同的形質。但理想的分類方法應表明茶菁原料質地、製法的系統性、茶葉成分變化的系統性,以及外觀、湯值內容品質的系統性。分類力求整體化、科學化與通俗化,以易於鑑別與檢索。最後整理出臺灣茶葉的製法與分類,共四大類含不發酵茶、半發酵茶、全發酵茶和原料配合提煉茶,精細描述各種製成的不同,再細細歸納出43種不同的茶類,非常值得保存歷代職人所留下的茶葉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