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張照片為攝影家吳坤富先生1990年代(民國80年代)於彰化縣大城鄉所攝,紀錄該地曾有之塌塌米手工製造產業。確切攝影日期不詳。「塌塌米」中文稱為「疊蓆」,於日治時期引進臺灣。傳統上,一張塌塌米的製作,是由草底、蓆面、蓆邊(布邊)組合而成。無邊的塌塌米,中文則稱為「琉球疊」。蓆面一般使用燈心草(圓藺草)製作,傳統上,草底則多是使用壓平的多層稻草底。過去草底的製作,需先跟合作農家溝通,約定保留打過穀子的稻草。位於大城鄉的臺西、菜寮等村均產稻米,過去大城鄉能發展手工塌塌米製作,或是因原料便於取得之故。
西式彈簧床引進臺灣後,塌塌米多被取代。由於手工製作成本高,如今臺灣的塌塌米製造商亦多以機器取代人力。創立「森田塌塌米」(位於彰化市)的第一代師傅陳阿森先生於2008年(民國97年)過世後,其子陳財烈師傅成為全彰化縣碩果僅存的手工塌塌米師傅。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