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姜仁宮挖陂子飼蜆

照片中這口陂塘位在桃園市新屋區東明里5鄰5號的姜姓人家前,沒有名稱,也已不存,被屯掉成為菜園。拍攝時間六十年代(1970)。

提供者姜仁宮的長子姜義洪說:「我們家較早有陂子。」至於何時開陂的?姜仁宮忘了,只肯定是在結婚之後,甚至是在姜義洪讀書之後,推測是在民國60年(1971)左右。原先養魚,後來才養蜆,蜆栽(苗)要去買,1斤20多元,也有去溪撈過,一次就放100斤的蜆栽下去,所以,大口陂的本錢要好幾百萬元。不過,「開新陂只有3年可放,3年就變臭土,所以這3年要顧好,3年後土質都變黑。」他說,因為養蜆要放飼料,就大豆榨油後剩下的豆渣。如此一年可收多少很難說,但是,「放蜆較會賺,放魚較不賺。」

對於父親所說的開陂時間,姜義洪說應該是民國60年之前挖的,「因為我有印象,我記得小一的級任老師說你晚上睡覺要何時……,」回憶兒時跟父親去顧陂,晚上睡在寮子裡,姜義洪說:「有次過年還在那邊睡。」這寮子有1坪多大,還算寬敞;陂塘有2口,養的不一樣,一口養魚,一口養蜆,因為魚會吃蜆。「還有一個小池塘,是後來挖的,我阿嬤在那裡養鴨子,夏天,水牛就在那裡泡水,我們稱為牛汶堀子。」姜義洪說。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陳錦昌
  • 創作者
    姜義洪
  •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2020/10/12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