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民國70年代臺東太麻里使用之金針蒸氣殺菁鍋爐

本文物為1980年代(民國70年代),太麻里金針山苗栗移民彭有福(1939年,昭和14年生)於金針殺菁工序所使用之蒸氣鍋爐,是從遠洋漁船淘汰下來的物件,當年購買時要價新臺幣兩萬多元。鍋爐由白鐵焊接加鉚釘組成,側邊有玻璃管,可以觀察水氣的流動,上頭有壓力表,需要適時觀察數值,確保鍋爐內壓力不會過高。

金針採收後必須立即殺菁,不然放置數小時後仍會開花致無法食用,傳統柴火蒸熟金針大約需要1小時的時間,用鍋爐加熱則只需要十幾分鐘,非常便捷。使用中的鍋爐是平放於地面的,以柴火或煤油燃燒產生高溫蒸氣,開關連接管線,將蒸氣引導到鋪滿金針,層層疊疊的竹網板上,蓋上帆布將其蒸熟,再將竹網板一一分開,曬乾以便保存。

蒸氣高溫殺菁金針的方式,一直到1990年代(民國80年代)初期,農民開始使用亞硫酸氫鈉溶液殺菁而逐漸被淘汰,使用化學殺菁法只需將金針投入藥水中,略為浸泡即可,省時又省成本,金針不易氧化還能保持爽脆口感,許多農民紛紛轉用此法。但隨著金針被驗出對人體有害的硫化物殘留,加上進口金針衝擊市場,導致金針產業迅速沒落,近十年才逐漸有主打傳統工序的「無硫金針」回歸,重新找回消費者的信心。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彭有福
  • 資料來源
    2020-09-24彭有福口述於太麻里金針山
  • 撰寫者
    黃芝維
  • 創作者
    佚名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1970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