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中元祭之旅

               這是2010民國9912月文化總會出版《走讀台灣-基隆市》的第十二單元,撰寫者曾子良教授,內容包括老大公廟、慶安宮、主普壇中元祭祀文物館、望海巷、奠濟宮、城隍廟與基隆故事館。


         2008年民國97年,鷄籠中元祭被行政院文建會評選為重要民俗,這是台灣地區首次舉辦重要民俗評選,也是當年唯一被登錄的無形文化資產,原因是這項祭典背後所蘊含的「悲天憫人」與「族群和諧」文化意義,值得後人重視。鷄籠中元祭,起源於1851年(咸豐元年),發生在魴頂今基隆市南榮公墓附近的漳泉械鬥。根據《基隆市志》的記載,這次事件共死亡108人。之後,糾紛不斷,械鬥時起,地方耆老為避免仇隙械鬥再起,乃約請雙方收集死者遺骸,建老大公墓,也就是現在的老大公廟,奉祀亡靈。自1855年(咸豐5年)起,沿襲中原7月普度習俗,由宗親會輪流主普,呼籲以普度賽會代替械鬥,希望藉由血緣的關係,化解因地域隔閡所造成的械鬥陋習;並超度早年抵抗西班牙、荷蘭和法國入侵犧牲的漢人烈士,以及因渡海、瘟疫、種種災難而死的先民孤魂。這項祭典實施至今(2020年)已有166年,未因戰亂而中斷,成了台灣地區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之一。本單元中,作者將帶領大家逐一參訪,以瞭解這一深具基隆地方特色的民俗祭典。


               今年由於新冠肺炎病毒疫情關係,大部分的藝文活動被迫取消,祭典科儀也視情況有所精減;但可利用這個機會反省活動的意義,並檢討過去的一些缺失,以求永續發展。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曾子良
  • 創作者
    曾子良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