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莒光鄉擺嬭祭典

馬祖各村境的擺暝酬神活動,各有酬謝的對象,其中禮敬臨水夫人陳靖姑的祭典,又另外稱之為「擺嬭」。傳說中,臨水夫人會協助女性生產順利,後來又將祂衍伸成為閩東地區的婦幼守護神。本地早期衛生條件不佳,嬰孩容易夭折,若家中有十六歲以下孩童,在成年之前母親都會參加擺嬭,祈求小孩平安長大,故在莒光鄉四次的擺嬭, 皆由境內婦女辦理,根據《106年連江縣擺暝民俗調查研究案成果報告書》,西莒島青蕃境境天后宮擺嬭,甚至更分成兩組「嬭社」, 可想見早期規模之大。

東莒居民回憶道,早年本地嬰孩夭折率高,一部分係因民間迷信所致。早年本地民眾在男嬰出生時,會以鐮刀割臍帶,取其「連生」之意涵,女嬰出生時,則以碎碗割臍帶,兩者皆有細菌感染之問題,而鐮刀割臍帶者的感染率更高,相關狀況直到現代公衛觀念引進後才有所改善。

據說早年信徒推敲,臨水夫人為女性,而愛美是世間女人的天性,因此演變出居民花心思裝飾祭品的習俗。從前擺嬭祭典辦理時,由於國軍部隊的專業廚師,會指導居民果雕技巧,譬如以洋蔥雕作蓮花、蔥絲穿成藻飾、蘿蔔雕作壽字、壽桃、蝴蝶等等,因此習得技術之長輩,無論刀工、構圖、 染色手法均具水準。除此之外,早期裝飾尚需上山採集花朵植物,而今才被塑膠花所取代。

以東莒熾坪境福德宮為例,「擺嬭」儀式在正月十一日舉辦,當天晚上會舉行「送喜」,由孩子們組成的鼓板隊打頭陣,引領「山長」將喜燭、喜炮、太平蛋等送往當年有生孩子的「喜家」,傳達祝福之意。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陳泳翰
  • 資料來源
    《106年連江縣擺暝民俗調查研究案成果報告書》、《好東島》、馬祖日報報導:http://www.matsu-news.gov.tw/2010web/news_detail_101.php?UID=15032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