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右昌光安南樂社

  光安社歷代館東從聚安堂、安樂社迄今,共有七任、八位館東。聚安堂、安樂社時期分別為楊水崇、楊仲鯨先生,兩館合併後仍由楊水崇續任,第三任陳水仙、第四任張天恩、 第五任徐武輝、第六任蔡瑞平、第七任也就是現任為洪進益。 

  光安社過往常態運作經費包括館先生的薪資及社務開銷,大多由館東負責支應,小部分由館員收取之社費進行支付,之後為提高社員之參與意願,逐漸改由元帥府來支持相關開銷迄今。

  南管館閣社團負責人稱為「館東」,傳授音樂者稱為「館先生」,館先生由社團或館東進行遴聘,光安社包括聚安堂、安樂社時期共聘有11位館先生,聚安堂時期為吳彦點、鄭步;安樂社時期大樹李盛;光安社時期包括:陳鐘燦、陳田、蔡寶貴、鍾柏齡、翁秀塘、卓聖翔、蘇榮發,蘇榮發後無再續聘館先生,改由社員定期於每週二、 四、六晚上於館閣進行團練。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李橙安
  • 資料來源
    楊家祈,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高雄市誌,民108.06,頁74-114
  •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光安南樂社簡稱「光安社」,設址於右昌元帥府內,是高雄目前保存最為完整、史料最為豐富的南管館閣。相傳日治昭和 3 年(1928)元帥府舉辦首次南巡,經主神劉府大元帥指示必須聘一南管陣頭隨行,以維儀典之莊重,但當時右昌地區並無南管,隨之聘請林園中芸振聲南樂社擔綱重責。當次南巡結束後,鑒於與友宮互動日漸頻繁,遂在地方人士倡議下成立光安社的前身「聚安堂」。昭和4年(1929)因社員間樂器問題不合,另有一批子弟至山國王廟另立「安樂社」,若干年後才又合併成為一館,並在元帥爺的賜名下更名為「右昌光安南樂社」。光安社更名成立後,最早利用元帥府的左廂進行集會,民國72年,元帥廟內外殿整修工程落成,廂房也藉此機會進行二樓增建,因此光安社也隨之暫移到二樓,同年元帥府增建後花園,便在當時館東徐武輝倡議下,將位在廟後方的農會托兒所改建成館舍,次年進駐迄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