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林頭嶼紫菜採集權

根據楊雅心碩士論文《馬祖地區地名的意涵—-一個關於環境識覺的研究》中歸納:「東莒南方約175公尺海面有一小島,先民舊稱為龍或龍頭,係因該島南端岩壁石塊,由海上觀望,外貌形似中國傳說中的龍。清光緒年間英國海軍在《中國江海險要圖誌》中,將當地先民所稱之龍頭英譯為Ling tau,清人陳壽彭則譯為林頭,另註有南犬一名,乃以其位於東犬之南而得名。國軍進駐後,除沿用林頭一名外,另稱為林坳,其中坳字應緣自於該島由大浦外海觀之,其中部有低凹下陷之山谷地形,故稱之。」2013年連江縣政府召開聚落及自然地理實體標準地名審查會,取林頭嶼為正名,以括號補充或稱林坳嶼。

本地漁民表示,過去會登上林頭嶼採集螺貝,五、六月丁香魚成熟時,周遭也是丁香魚的漁場。不過林頭嶼最知名的特產,是上頭生長的紫菜,尤其以島嶼南方尖端漁民所稱之犬齒一帶,在冬季浪濤最洶湧之處,所生長之紫菜長度最長、最受重視,漁民通常於農曆新年前後擇一風平浪靜之日子冒著風險前往採集。林頭嶼之紫菜採集權,歸屬大坪村(熾坪境)福德宮所有,由該年度「當頭」(台灣民俗中之「爐主」)擁有,類似的做法在馬祖列島所在多有,例如西莒菜埔澳的紫菜由陳元帥廟分配,大坵島的紫菜採集則歸大坵大王廟管理,居民依販售收成所得依比例回饋大王。唯林頭嶼之紫菜,由於採收風險較高,近年島上已經不復見該年度當頭採集之景象。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陳泳翰
  • 資料來源
    2005年楊雅心碩士論文《馬祖地區地名的意涵—-一個關於環境識覺的研究》、20201004曹祥壽訪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