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武壠阿里關太祖祭典

        阿里關的太祖祭典文化,依然保有許多舊時的傳統文化與祭儀內容,例如牽曲時所吟唱的古調或是祭品的內容,都還有保持著傳統的規範,是高雄地區非常具有特色的平埔文化之一。阿里關在早期是漢人一大關防要地,以臺南市南化區稱作西阿里關,與之相對的高雄市甲仙區稱作東阿里關,大武壠阿里關太祖祭典專指高雄市甲仙區的平埔族舉行的祭拜太祖儀式,由於當地居民多屬於西拉雅族群中的大武壠社,所以承襲了西拉雅族的祀壺以及太祖信仰,早期在臺南以及高雄的山區流傳「太祖帶領子民度過七年飢荒」之故事,傳說西拉雅族的先人從遙遠的地方來到台灣,剛剛在陸地上登陸定居,卻不幸遇到了長達七年的飢荒與大旱災,於是太祖帶領子民們向上天祈雨,並且吟唱了一首非常哀怨的曲調,上天被感動而降下了雨水,經過飢荒後,族人們為感謝太祖,便在農曆9月15日其聖誕當天,於太祖所在之公廨前祭祀並且吟唱歌謠,整個祭祀的活動,也就成為了今天阿里關太祖祭典的由來。

基本資訊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傳統的太祖祭典主要指從農曆9月15日到隔年農曆3月26日一系列的祭儀活動,但是現在多指9月15日當天之夜祭活動,主要儀式有「開向」、「獻祭」、「牽曲」、「禁向」,「開向」與「禁向」。祭儀承襲自西拉雅族祀壺信仰,西拉雅族所信奉的神靈沒有一個具體形象,他們相信神靈就存在壺內,開向即是請出壺內的神靈,反之,禁向則是將神靈請回壺內。開向之後意味可盡情的打獵歌唱,禁向後便會有許多的規則禁忌要遵守。由於之前的中斷導致失傳的東西與儀式太多,開向與禁向越趨簡化,整體儀式的核心內容變成獻祭與牽曲,獻祭的物品主要有米買、檳榔、金紙、香枝、酒、香煙、豬肉等,而古老的牽曲與其曲調是儀式進行中的一大特色與象徵。
  • 撰寫者
    何慶皇
  •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早期大武壠平埔族為了感謝太祖的庇祐,於太祖聖誕當天,即農曆9月15日,在公廨前吟唱歌謠,感謝上天與太祖之庇佑。 日治時期,因日本殖民政策,臺灣許多傳統文化與習俗都受到打壓,尤以皇民化運動後為最,眾多傳統文化與宗教行為皆備受阻撓,平埔族亦然,導致阿里關太祖祭典一度中斷,雖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有重新恢復舉辦,但是當時的國民政府將平埔族之信仰與習俗通全視為陋習。民國60、70年代,臺灣經濟改變,生活方式也隨之變動,傳統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劇烈影響,導致整個活動因為願意學習的人減少而陷入了失傳的危機。民國98年莫拉克颱風的侵襲,重創了高雄市六龜與甲仙一帶,居民在重建聚落時也感慨於傳承的不易,憂心整個祭儀會失傳,故於民國103年9月成立阿里關平埔文化工作坊,希望能夠讓年輕的族人重視並且傳承自己的傳統文化。
  • 舉行時間
    農曆9月15日
  • 辦理週期
    逐年辦理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