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約為民國60年代(1970年代)時拍攝,地點烏來至瀑布段輕便軌道,照片為新北市文史學會提供。早期的輕軌大部分鋪設在沒有坡度的平地,所以車行其上,動力除了用人工手推獸力牛拖之外,也有像行船般用竹篙撑,或裝上風帆利用風力推進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直到山林開路,山地輕便軌道設計上有了坡度,利用地心引力滑動,載貨下山才要用剎車來控制車速以防飆車。照片的台車為後期發展為觀光業的客車產業,為了讓觀光客乘坐時的舒適感,台車加裝上具簡易遮陽與防雨淋的帆布頂棚。
早期台車通行完全靠人力推行,台車線道為單線軌道,當遇上另一台相對通行方向的台車,兩車會車需要將其一台車搬出軌道,等候另一台車通過再搬回軌道裡,繼續通行如此繁複耗力費時的會車方式,隨著雙線軌道的發展建置,往返的台車會車不再受到阻礙。民國53年(1964)林管處決定將烏來至瀑布段輕便軌道拓寬,加鋪一線成為雙線道,解決了行進中的車子搬上搬下的困境。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