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 (民國38年)國民政府來台,逾百萬人瞬間湧入,一時語言隔閡、文化衝突、社會混亂、民生凋敝,各種社會機能不彰,教育也不振。而眷村與平民社會隔閡、本省外省不通敵視,因此各地眷村多有採取互通有無自力救濟,紛紛自行設置幼稚園、子弟小學等教育機構。在岡山眷村即由駐地最高部隊空軍訓練司令部主持,設置了「筧橋幼稚園」和「空軍子弟小學」(今兆湘國小)僅限眷村子女就讀。之所以取名「筧橋」,因為在中國大陸時期空軍官校就設立在杭州筧橋,因此以筧橋精神代表空軍精神。筧橋幼稚園隨著眷村改建而消失。 空軍子弟小學為紀念駕機深入中國大陸執行偵照任務,遭中共擊傷墜毀的王兆湘烈士,改名兆湘國小,後來也不再限制只有眷村子弟就讀。近年因為眷村改建,大量眷戶遷離,,加以普遍少子化,致兆湘國小學生人數不斷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