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甲鎮瀾宮小兒科第四十一號

連召八分、京芥八分、防風五分、川連五分、大青葉五分、卜荷三分、西角三分、牛旁四分、黃岑一錢、蘆根一錢、灯心十條。


本首內容出自於圖片中右方第二張藥籤。連召(連翹),清熱藥物。京芥(荊芥),防風,感冒兼有身體疼痛的由其適合使用。黃岑(黃芩),川連(黃連),均為清熱燥濕藥物。其中,黃芩擅長清除身體肝肺濕熱,黃連擅長清除心胃的濕熱。大青葉,清熱解毒藥物,可以涼血。卜荷(薄荷),其氣芳香,用於調理身體氣機。西角(犀角),清熱藥物,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消斑,還有安定神志的效果,古代很常使用在溫熱病中,效果非常好,現今犀牛角已被禁止使用,多以羚羊或水牛角加大藥量來代替。牛旁(牛蒡子),可以緩解咽喉紅腫疼痛的症狀。蘆根,清熱藥物,可以止嘔吐。灯心草,清熱藥物,主要用於清心經熱,另有利尿的功效。此藥籤可理解為當時的小兒疫病(傳染病)屬於熱病的成藥。


本首藥籤出自「大甲鎮瀾宮」。西元1732年(清雍正10年),大甲先民就建立了為奉祀從大陸湄洲奉請來臺的天上聖母的小廟,但一直到1787年(清乾隆52年),方志中才有明確的「大甲鎮瀾宮」宮廟記錄。現今在大甲鎮瀾宮裡求取藥籤的方式,是先上香向天上聖母稟報狀況之後,再去籤筒內索取籤號,再請示媽祖,得到三聖筊同意,就可以前往附近的中藥房,告知求得的籤號,請藥房查找早年抄錄的藥籤內容來幫忙抓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不明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