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小兒藥簽第四二首

柴胡四分、生地四分、麥文八分、赤芍三分、甘草四分、地茹一錢二、知母八分、生姜四分、灯心十條、條岑壹錢。水八分煎四分。


柴胡,一般感冒有發燒時使用。生地,常用的清熱藥物,尚可以涼血,養陰生津。麥文冬,補陰藥物,又可以清心除煩。赤芍,清熱藥物,兼有涼血活血的功效。甘草,常用的調和諸藥藥物。地茹(地骨皮),可以清虛熱。知母,清熱藥物,還可以滋腎陰,退虛熱,處理腎陰不足導致的虛火上炎(常見手足心熱,舌頭紅),可同時清熱滋陰。生姜,一般感冒常用藥物,可以溫暖脾胃,也有止嘔的功效,是常見的食品。灯心草,清熱藥物,主要用於清心經熱,另有利尿的功效。條岑(黃芩),清熱燥濕藥物,擅長清除身體上部濕熱。此藥籤可理解為當時的小兒泌尿系統發炎時選用的成藥。


本首藥籤出自臺南學甲「慈濟宮」。慈濟宮供奉的主神,是在臺灣民間廣受崇祀的醫藥神「保生大帝」。「慈福寺」則為慈濟宮的後殿,供奉「觀音佛祖」。清康熙年間,一位李姓先人奉請了福建泉州「白礁慈濟宮」的保生大帝神像來到臺灣,並於學甲地區建造草庵奉祀;直到西元1701年(清康熙40年),當地正式獻地建廟。至今學甲慈濟宮和慈福寺內,仍有小兒科、未分科與眼科藥籤共270首,為民眾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安全感。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不明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