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東莒潮水漲落口訣

在還沒有氣象及潮汐預報時,東莒漁民出海討生活,靠的是將過往經驗,以口訣形式口耳相傳下來,將本地流水與風暴狀況傳承給下一代。

早年在此打漁的旅台鄉親表示,本地潮汐的口訣是「初三十八(大潮水),早上低潮中午滿,晚上起漲人煮飯。初十二十五,早晚滿潮中午低。」記熟了這四天的潮汐時間,「每天晚推一小時」,亦即將前一天滿潮和乾潮時間往後推一小時,就能得到隔天的潮汐時間,進而推算出整個月的流水狀況。

由於漲潮時,太平洋的潮水會由東向西從台灣海峽的南北兩端湧入,退潮時則由西向東流出,因此,位於台灣海峽以北的東莒(以及馬祖列島),感知到的潮汐就會帶有方向性。「起漲是東流,潮水會慢慢由東往西推,退潮時是西流,潮水從西邊往東邊推。滿潮時是北流,流水由北往南推。」當潮水漲退在更換的時候,會有一段流水相對靜止的時間,這個時候從海中收起漁網比較沒有阻力,成了漁民作業的良機,若是收網時正逢漲、退潮進行中,有時候太強的水流還會導致網子無法拉起。

在作業現場,風向和地形也會起影響作用,若是遇到南風盛行的季節,漁民所感知到的南流時間就會長一些,反之若是遇到北風天,北流就會顯得較平均值來得長。同樣是在東莒周遭,大小嶼所在位置不同,也會讓潮水變化稍稍有別。另外,突出海中的岬角,也就是所謂的鼻頭,周遭水流會比較強勁,相反地,受到地形遮蔽的灣澳,水流則會相對緩和。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陳泳翰
  • 資料來源
    2020年9月13日林英雄、曹木水訪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