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930年代台北茶商公會的包種茶包裝。日治中後期,包種茶呈現持續不斷的成長,出口量在昭和元年(1925年)首度超越烏龍茶,成為台茶出口的主力。
清末時期福建傳至臺灣的包種茶技術必須經薰花過程,但在大正元年(1911年)左右,南港王水錦與魏靜時二人成功研發不薰花的包種茶製法,可謂包種茶製法的一大革命。包種茶講習會由魏靜時與王水錦的姪子王玉慶兩人擔任講師,傳授新式的包種茶製法。直至今日(2020年),臺灣包種茶幾乎全部都採用不薰花製茶法,影響臺灣茶業深遠。日治中後期,包種茶呈現持續不斷的成長,出口量在昭和元年(1925年)首度超越烏龍茶,成為台茶出口的主力。
東南亞原本是中國茶的天下,後來中國茶因品質不佳,臺灣包種茶憑著較佳的品質趁機攻占東南亞的市場,爪哇尤為日治時期臺灣包種茶最大的市場。然而自1929年(昭和4年)起受世界經濟不景氣以及印尼政府鼓勵爪哇人消費本國茶雙重打擊下,台灣包種茶出口爪哇大幅縮減,逐漸失去了東南亞的市場。不過在1932年(昭和7年)日本侵占中國東北成立滿洲國之後,全面禁止中國茶輸入東北,台灣包種茶趁機主宰了東北的茶市場。隨著日軍擴大侵占華北,臺灣包種茶亦向華北地區發展。此時期,90%的臺灣包種茶均外銷到中國大陸東北及華北地區,開創了包種茶的第二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