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田中尋米小旅行

由土生土長的田中人,同時也是修平科技大學的教師,許名勝(多爸),帶著參與民眾體驗田中的田園風光。騎著自行車,沿著八堡圳兩旁的綠色廊道,抵達第一站「寶大蜜麻花」,走進工廠內部,老闆向我們介紹蜜麻花的製作流程,初步將麵皮捲成螺旋狀的雛型,之後放進大型機具當中,經過四分鐘的發酵與烹調階段,原味的蜜麻花出爐,空氣中瀰漫著麥芽糖的香氣,以及剛油炸起鍋的狀態,讓人口水直流。最後撒上特製的油蔥粉,油蔥口味的蜜麻花就完成了。

下一站前往卓乃潭農場,與一般果園不同,這裡雜草叢生,卻沒有任何的農藥味,果實都飽滿香甜。農場主人許祐瑜和我們說明,他飼養雞、鴨、鵝共生除蟲,不撒任何農藥、化肥的自然農法耕種,來養育這塊土地。目前種植的火龍果與芭樂,各個植株結實累累,火龍果的新鮮,還帶點龍眼蜜的甜味。不只讓我們品嘗,還人手一顆火龍果與芭樂作為伴手禮。

回到中潭活動中心,稍作休息後,「玉米娃娃工作室」周玲玟老師以及她的母親陳繡琴女士,教導大家DIY製作玉米娃娃。玉米娃娃的主要材料是玉米葉,以及頭部的保麗龍,並且用不織布、花布作為娃娃的服飾。在60、70年代,這一隻隻精美的玉米娃娃,可是熱銷至美國與日本呢!最後完成的娃娃造型是卓乃潭姑娘,身穿平埔族的服飾,捧著台梗九號米的稻穗,非常可愛。

最後一站是田中天主教堂,多爸和我們分享,田中天主教的發展是當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後,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當時有傳聞是外國傳教士打開城門,而憤怒的台灣人便將外國傳教士以及教徒們,作為出氣宣洩的對象,全台各地陸續發生傳教士與教徒受到迫害的教案。原本住在斗六的楊知母為躲避迫害,舉家搬遷至田中,但當時田中並沒有天主教堂,只好每周徒步至埔心鄉的羅厝參庄參加彌撒。直到1904年西班牙閃右道神父成為駐地的本堂神父,透過她積極籌劃下,於現今梅州里購置八分的土地設立教堂。

眼前這棟中西合併的現代建築,是出自於台灣第一位女建築師修澤蘭的巧手,內部天花板的造型,是依照諾亞方舟的典故,設計成船艙的樣子,。另外最前方的聖域桌上放置由已故的雕刻大師李松林雕刻的藝術品。

多爸將在地產業、文化、歷史與宗教信仰,包裝成小旅行,讓我們體會田中有趣好玩的深度旅遊,同時也告訴我們,他探索家鄉的心路歷程,每個人的家鄉一定都有很美麗的地方,只是缺少發現,有時甚至需要外人來告訴我們,家鄉珍貴的地方,我們才懂得珍惜。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陳君威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