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早期(1960年)綠茶炒菁機

本照片為臺灣早期(1960年)綠茶炒菁機,1954年(民國43年)吳振鐸先生任職於平鎮茶葉試驗所(即現今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時引進圖中的伊達式炒菁機,並提出臺灣炒菁機的改良要點。

綠茶的種類繁多,依據製法及外型的不同,可以分為彎曲型的眉茶、球型的珠茶以及直條型的大方茶、龍井茶及日本煎茶。臺灣在1960年(50年代)眉茶的輸出量最多,並且銷路最廣。眉茶殺菁機的種類以滾筒式自動殺菁機為佳,為了使滾筒式殺菁機更佳完善,1954年(民國43年)吳振鐸先生任職於平鎮茶葉試驗所時引進圖中的伊達式炒菁機,並提出臺灣炒菁機的改良要點。縮小圓筒直徑,中心裝置主軸及攪拌器,使殺菁均勻,其迴轉數因大小而異,普通圓筒每分鐘12迴,拌手30回為宜。圓筒底溫度可達400°C,但出口溫度以保持90°C為宜。生葉入口處,須裝置可自動送調節之均勻器,使生葉入口量平均,若能與生葉分級機相連,藉縫布帶輸送最為適當。殺菁出口處應裝置冷風扇。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茶葉 /吳振鐸編著 民53 [1964]
  • 撰寫者
    胡庭恩
  • 創作者
    吳振鐸編著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64
  • 媒體類型
    圖稿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