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劉禮泉口述:白沙居民遷台

本照片為現今白沙村景。

馬祖各村由山脈區隔,居民生活以各村的澳口為核心捕魚維生,各村境中心亦是信仰中心,守護居民的漁獲豐收、萬事大吉。劉禮泉先生,北竿白沙人,生於1934年,直至1980年離開馬祖前世居白沙村,見證該村從漁村走向戰地經濟的鉅型變化。

根據2020年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採訪,劉禮泉先生表示兩岸分治後,馬祖糧食改由台灣進口,一般民眾吃自己種的地瓜米配稀飯,居民收入不豐,連原本是用作漁網染料的薯榔(sy21-loung53)都當作糧食吃過。1960年代開始,打魚漁獲大陸去賣不得,臺灣去賣不得,蝦皮打完都放到臭,加上國軍天天做工,挖三米坑、做馬路、扛砲彈讓漁民不好出海。那時,魚是還有,只是賣不出去,而且價錢便宜,也不是說固定收多少,只是有時價格很好,有時很壞,都是給漁會收購,不能自由買賣。漁會持續收會員費,漁具有現金買也有貸款,可是漁民們每年都虧本,越欠越多,後來漁民沒什麼收入,漁會也垮了。加上八二三砲戰爆發,許多民宅遭受空襲,於是大舉遷台就來台灣。

1980年,劉禮泉帶了五百塊錢搬到台灣,聽說龍岡房子比較便宜,便投靠先來龍岡落腳的弟弟跟母親,到工廠工作。他搬離白沙村時,原本八十幾戶居民,已經只剩下十幾家。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創作者
    劉禮泉
  •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20/03/02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