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羅漢門迎佛祖

        羅漢門迎佛祖主要儀式包括起駕及入廟的「青刀巷」儀式,以及各庄各定點之敬桌參拜儀式,入廟前之過火儀式。

        「羅漢門迎佛祖」此項民俗在內門當地已有200餘年之歷史,以觀音佛祖遶行各庄的方式,除提供地處偏遠之信眾有一參拜觀音佛祖之機會,更可透過信仰圈的巡行達到為地方祈福之目的。此項民俗在內門已有200餘年之歷史,多在農曆2月觀音佛祖聖誕前舉行,採以「辦三年、停三年」之推行,目前則採用觀亭紫竹寺、南海紫竹寺個輪流辦三年之方式進行。

        一連四天的遶境「羅漢門迎佛祖」,其特色除以步行方式繞經內山各個庄頭,接受各「境」的參拜外,也保有相當多在地的民俗陣頭,如宋江陣、牛犁陣、南管、太平清歌、七里響、桃花過渡、龍陣、跳鼓陣等。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李橙安
  • 所屬族群
    閩南
  •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相傳先民於明鄭時期隨著鄭成功的軍隊來到臺灣屯兵,而進入羅漢門開墾。祖籍福建省德化縣五股溪的郭文良,死後其妻於康熙35年(1696)帶著四個兒子渡海來臺,隨之在羅漢門番子路落腳,遷徙過程為求平安順遂,遂將家鄉三尊觀音佛祖之金神同時恭迎來台。相傳後來元欽奉請大佛祖移居東勢埔,元樞及元章則奉迎二佛祖遷往石門坑,元興仍留在番子路奉祀三佛祖。留在番子路發展的郭元興,將佛祖恭奉在自家廳堂內,某天清晨燒香時發現香爐竟然不翼而飛,在遍尋不著下,數日後才在今觀亭紫竹寺位置的石榴樹上發現香爐。有趣的是,香爐經郭元興請回後,再次不翼而飛,且又再次停在同一棵石榴樹上,如此一而再的發生,後來終於引起庄民們的注意,後經當時分駐羅漢內門的臺灣縣丞葉文炳提議,由郭氏獻佛,庄民共同建寺,於雍正11年(1733)落成,因為更因此遠播,成為今內門當地觀音佛祖重要的信仰中心。
  • 主辦單位
    觀亭紫竹寺、南海紫竹寺
  • 保存者/保存團體
    觀亭紫竹寺、南海紫竹寺
  • 舉行時間
    觀音佛祖聖誕前
  • 辦理週期
    每年(觀亭紫竹寺、南海紫竹寺連續各辦三年)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