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昭和6年(1931)淡水引進茶種栽種紀錄

昭和6年(1931)淡水引進茶種栽種紀錄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昭和6年(1931)淡水引進茶種栽種紀錄

 淡水竿蓁林的黃家古厝,清道光年間黃金豐家族在此蓋燕尾的三合院,據史料記載,這裡是目前所知淡水最早引進茶種栽植的所在。

 滬尾港時代的淡水,將無數臺灣的茶葉行銷歐美,開創臺灣茶產業黃金年代;但是茶葉製造都集中於臺北大稻埕,淡水茶葉在茶的產業鏈中,扮演著怎麼樣的角色呢?依據日治時代昭和6年(1931)淡水郡役所發行的《淡水郡管內要覽》,提出淡水茶樹的種植約在19世紀初期,淡水竿蓁林的黃金豐號的黃太,自福建漳州拓墾淡水地區,便攜帶茶葉種子移植,比歷史記載的陶德將福建安溪茶種移植間間早了幾十年。

 根據日治時期地圖與茶產業發展情形來看,當時黃家的產業以竿蓁林溪河谷為主,上溯到樹林口、下到竿蓁林溪口。尤其,樹林口一帶至今仍有間斷採收的茶園。上端的糞箕湖聚落,在大正11年(1922)仍有陳姓家族設立糞箕湖茶葉公司,經營粗製茶的製作,可見茶葉種植在這個溪谷山坡地種植的情形。

 可惜,黃家在19世紀後期因經營不善,產業大部份逐步典賣給外姓地主,僅剩餘幾塊零星的土地耕種,茶葉種植更是不多,爾後官方紀錄再也找不到黃姓家族製茶及開設茶工廠的資料了。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謝德錫
創作者
梁建新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0
媒體類型
照片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