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一場風塵、沙暴、水濁的探險過程

與雲林故事人協會合作辦理「一場風塵.沙暴.水濁的探險旅程」雲林走讀小旅行,一開始在西螺老街踏查,請到螺陽文教基金會的王親民講師,帶著大家一起探索西螺鎮延平老街。

「西螺」地名最早源自於荷蘭人在臺灣統治期間,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平埔族巴布薩人Sailei社之社址,荷蘭人稱此地為「sorean」,漳州人以其鄉音稱之「西螺社」。

走到濁水溪的堤防上,看到一個被鐵柵欄圍住的石敢當,講師和我們介紹,這是泰山石敢當,建立於道光7年(1827),其中石敢當頂端為青面劍獅的造型,另外「泰山石敢當」五字當中,用字特別,「泰」下面的水少一點,意思是希望溪水少一點,以免氾濫成災;「石」字多一點,意思是為法師加持的石頭,法力無邊,就不會亂滾「敢」字的耳沒有下突,意思是重心穩固。

接著來到延平老街上的街頭,出現在眼前的是「捷發乾記茶莊」,整體建築4.5米寬,分為前、中、後棟三座,裡面有兩個天井。興建於昭和7年(1932),為磚造木構,從外面看起來是兩層樓,實際上是三層樓的建築。王講師說,老街目前保留下來的日式建築大約有142間,只有5%的建築為三層樓,其餘95%都是兩層樓。

之後走到西螺大橋旁的藝術兵營,由藝術兵營的營長李朝倉先生導覽,藝術兵營位於西螺大橋的南側凹地,1953-1978年間由「海防部隊117師2旅3營3連3排」派兵駐點,因西螺大橋屬於重要戰略位置,不只是作為南北運輸,更是當時極為醒目的地標,軍營的設立是為了維護大橋的暢通與軍事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最後一站為二崙自然生態步道,由荒野保護協會的古國順講師導覽,二崙自然步道位於濁水溪南岸,臺19線西邊27公頃的保安林內,因河床的沙土經年累月積沙成丘,造就了現在的二崙丘陵。步道起點的造型用蟻獅石雕作為裝飾,蟻獅以螞蟻為食,適合生活在沙丘環境,地上一個個凹洞,都是蟻獅設置的陷阱,越大的坑,代表下方等待獵物的蟻獅也就越大。

講師提到透過保安林來治沙,防揚塵,可以避免沙塵影響農作與附近居民的生活作息,但最好種植此地原生種,原本就生存在這裏的植栽會比較好,如果種植外來種,反而會影響原生種的生存空間。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陳君威
  • 參考資料
    「西螺鎮」,維基百科,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西螺鎮(瀏覽日期:2020年6月20日) 「捷發乾記茶莊歷史」,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網址:http://louyoung.org.tw/culturalcenter.php?id=5(瀏覽日期:2020年6月20日) 「二崙自然步道」,臺灣山林悠遊網,網址:https://recreation.forest.gov.tw/Trail/RT?typ=3&tr_id=079(瀏覽日期:2020年6月20日)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194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