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舊城城隍出巡

  「舊城城隍出巡」日治時期多利用城隍生日當天進行辦理,後因戰事趨緊而暫告一段落,戰後在城隍爺的指示下復辦,分別於民國39年、47年、58年、60年及66年舉行,中間曾有約十年之停滯,民國86年到100年期間,在當時管委員會倡議下則採三年一次辦理,最近一次為民國105年。「舊城城隍出巡」因其豐富的歷史與特殊信仰文化,107年經高雄市政府公告為「市定民俗」,隨之舊城城隍廟也於107年12月進行大規模整修,109年農曆3月26日入火安座,農曆8月18日舉行謝土儀式,農曆11月則再次辦理出巡活動,為列為市定民俗後之首次。

  「舊城城隍出巡」根據管委會之說法大抵範圍分為內巡與外巡,不論內巡或外巡皆以十三角落為基礎,內巡範圍採用徒步可及的方式繞行鄰近互動較為縝密的聚落,如右昌、後勁、援中港、梓官、蚵仔寮、橋頭、燕巢等地。外巡則擴及至古鳳山縣之轄域,採用車巡之方式至二層行溪、恆春、東港、紅毛港等地。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李橙安
  • 所屬族群
    閩南
  •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高雄是少數在同一個城市內擁有二座清代縣城以及二座縣城隍廟的縣市,尤其是位於左營的鳳山縣舊城,其規模與周邊聚落祠廟之完整,更是全國數一數二,且絕無僅有。鳳山縣舊城所在位置,古稱「興隆莊」,因先民相繼入墾發展成「里」,後因人口不斷增加再分為「興隆內里」與「興隆外里」。雖然興隆內、外里一詞隨著日治時區里重新劃分走入歷史,但位於舊城北門外的鳳邑舊城城隍廟卻透過信仰及其背後社會網絡的連結,不僅完成了城隍廟的重建,更因此帶動了興隆內、外里十三角落及其廟宇文化的保存。 舊城城隍廟之出巡,其發展肇始於大正7年(1918)由當時左營區長鄭新芬所發起,其規模堪稱南臺灣城隍信仰文化一大盛事。舊城城隍出巡的主要發起人鄭新芬,除擔任左營區長一職外,因其經商有成更與謝耀麟等地方仕紳發起籌組「責任有限舊城信用組合」,甚至利用舊城城隍廟做為辦理社員會議之空間。而舊城城隍出巡之倡議,鄭新芬認為除了透過迎神賽會達到振興商況之目的,同時可透過城隍廟之經營與地方仕紳產生連結、帶動地方之治理。 舊城城隍廟於戰後陸續發起重修,礙於當時民力尚待復甦,民國36年先針對日治時期毀損之神像進行重塑,民國51年再由仕紳謝耀麟發起重建,延續日治時期地方共同參與之精神,採用十三角落共同鳩資重建的方式進行推動,並委託台南吳橫先生進行設計,遴聘潘麗水先生進行彩繪,落成後更由積極參與重建的十三個莊頭進行管理委員會之籌組,成為全國唯一由十三個角頭共同管理之城隍廟。
  • 主辦單位
    舊城城隍廟
  • 保存者/保存團體
    舊城城隍廟
  • 舉行時間
    不定期舉行
  • 辦理週期
    不定期舉行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