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褒忠義民廟慶讚中元

       定居在高雄火車站前的林讓才先生,於民國35年(1946)自新竹縣新埔鎮枋寮褒忠義民廟求取義民爺之香旗至家中供奉,因高雄快速發展,中北部遷入之客家鄉親日漸增多,又逢舊址受都市計畫影響開闢為道路,經吳辛喜、陳庚仁、張安清等人倡議於民國37年發起建廟,並命名為「褒忠亭」。

       後因香火日漸興盛,考量客家鄉親在高雄居住發展的近便性,於現址募建新廟。新的「褒忠亭」在民國62年動工,工程歷經四年,民國66年竣工,施工期間在民國63年12月10日,更名為「高雄褒忠義民廟」。

       高雄褒忠義民廟除奉祀義民爺外,還奉祀天上聖母、觀世音菩薩、文昌梓潼帝君、中路財福趙元帥,每年重要例事為農曆7月20日之義民節慶讚中元肥豬、羊角比賽,農曆11月9日則回到新竹枋寮義民廟進香,農曆11月12日義民爺宮千秋日當天則舉辦閹雞比賽。

基本資訊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高雄市褒忠義民廟重要活動為農曆7月20日之義民節慶讚中元祭典,進行方式由四個參與祭祀的庄頭輪流做爐主,包括參與祭典之肥豬、羊角也多由主副爐主進行負責,而相關儀式之配置,包括紙紮、儀典均比照新竹方面進行辦理。四庄的區分方式,以高雄火車站鐵路南北為分界屬第一及第二庄,寶珠溝、覆鼎金、灣仔內則為第三庄,仁武、鳥松、鳳山則為第四庄。儀式重點活動於十九日晚正式展開,晚上九點先由法僧以筆、鏡為大士爺開光,子時則設壇向上天奏表,昭告祭典時間及內涵。20日上午,則由法僧率領四庄總副爐主舉行三獻及恭讀文疏,祈求祭典活動及一年的順遂。在三獻儀式舉行的同時,肥豬的宰殺工作也同步展開,在一上午的忙碌及收拾後,肥豬準時於四點起在鑼鼓的帶領下驅車前往義民廟廣場,各式的攤販也陸續進駐。入夜後,法僧便會開始施行普施儀式,各豬隻前便隨著儀式開始焚化紙錢、燃放鞭炮,直到儀式結束、燒化大士爺後,整體中元祭遂告結束。
  • 撰寫者
    李橙安
  • 所屬族群
    客家
  •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高雄市褒忠義民廟主要分香來自新竹縣新埔鎮枋寮褒忠亭義民廟,根據新竹方面的記載,起因林爽文事件,清朝政府除了派兵鎮守以外,更在各地招募義軍參與平亂,乾隆52年(1787)事平後,便封這些在戰亂中犧牲的先民為「義民」,並由當時的義首出資、收集骨骸進行建廟。乾隆53年(1788),戴禮成、才成、拔成三兄弟捐地,作為義民墓及廟地之使用,成為北部客家義民文化重要信仰。 日治時期,因築港工程及都市計畫為高雄帶來的快速發展,加上戰後在工業及經濟上的突飛猛進,吸引許多的北客陸續南遷,也因此帶入了義民爺信仰。而位於高雄市三民區的褒忠義民廟除了信奉義民爺外,每年的中元節也傳襲了當地的賽神豬信仰及賽羊角的文化。
  • 主辦單位
    高雄市褒忠義民廟
  • 保存者/保存團體
    高雄市褒忠義民廟
  • 舉行時間
    農曆7月20日
  • 辦理週期
    逐年辦理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