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包種烏龍鐵觀音製造和品評」-4.包種茶製造法-5

本照片為「包種烏龍鐵觀音製造和品評」一書。內容包括前言、包種茶與烏龍茶的起源與發展、包種茶與烏龍茶的產製銷、茶葉品質特性、影響茶葉品質的因子、製茶原理、包種茶與烏龍茶的製造方法、鐵觀音茶的製造方法、茶葉品評、主要參考文獻等10個章節,另附有製茶過程的彩色圖片,為當時輔導青年農民創業的叢書之一。

「包種、烏龍、鐵觀音製造和品評」一書是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文山分場林義恆先生著作,由豐年社編輯,並由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印行。發行日期為1986年(民國75年)11月,全書共有80頁。「包種、烏龍、鐵觀音製造和品評」一書提及之包種茶製造法中,在「布球型包種茶揉捻」章節中,提及布球型包種茶為半球型包種茶,臺灣以凍頂烏龍茶及松柏長青茶為代表,前段製程(包括日光萎凋、室內萎凋、殺菁、揉捻、第一次乾燥-走水焙)與包種茶相同,不同處為第一次初乾(走水焙)後不直接行再乾,此時含水量約為30~35%,將茶葉均勻攤放笳瀝使之回軟(回潮),待翌日再行團揉(當日行團揉亦可,但碎葉較多)。團揉(布揉)使用特製布袋(長型圓底)揉捻,另一種手工團揉法為茶葉經走水焙後放置笳瀝上冷卻,團揉前先把茶葉投入炒菁機內炒熱,葉溫約為60度稍燙手為度,然後裝入四方布巾,揉緊包成團狀。每個約6~8台斤,送入揉捻機揉2-3分鐘。作者另提及茶葉水分過多時的因應之道。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林義恆。1986。包種、烏龍、鐵觀音製造和品評。豐年社編輯。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印行。台北市。
  • 撰寫者
    胡智益
  • 創作者
    林義恆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86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