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包種烏龍鐵觀音製造和品評」-2. 包種茶與烏龍茶的起源與發展-2

本照片為「包種烏龍鐵觀音製造和品評」一書。內容包括前言、包種茶與烏龍茶的起源與發展、包種茶與烏龍茶的產製銷、茶葉品質特性、影響茶葉品質的因子、製茶原理、包種茶與烏龍茶的製造方法、鐵觀音茶的製造方法、茶葉品評、主要參考文獻等10個章節,另附有製茶過程的彩色圖片,為當時輔導青年農民創業的叢書之一。

臺灣包種茶直到光緒7年(1881年),福建泉州府同安縣茶商吳福源氏(或稱吳福老),在台北設立「源隆號」專門製造包種茶,並輸出海外,成為臺灣包種茶外銷之始。而後,安溪縣茶商王安定氏及張古魁氏合組「建成號」經營包種茶,由淡水運往廈門,再分運南洋銷售,此後包種茶產量逐漸增加。光緒11年(1885年),福建安溪王水錦氏與魏靜時氏相繼來台,在七星區南港大坑製造包種茶,日據時期開始(1895年),該地區成為包種茶產製研究中心,自民國9年(1920年)起,每年春、秋兩季舉行包種茶講習會,由王氏與魏氏擔任講師,台北縣農會與新竹縣農會相繼派員學習,因此,王氏與魏氏對於臺灣包種茶貢獻極大。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林義恆。1986。包種、烏龍、鐵觀音製造和品評。豐年社編輯。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印行。台北市。
  • 撰寫者
    胡智益
  • 創作者
    林義恆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86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