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為鄰近「大甲鎮瀾宮」的「經先堂中藥房」,以及現任經先堂負責人鄭中山先生所收藏他祖父的藏書。
臺灣早期的農業社會,除了大城市有較規模的醫院之外,鄉鎮村落裡往往都只能倚靠少數在地的診所或中藥房來處理民眾的醫藥問題。以日治時期大甲地區來說,早年只有兩間西醫診所、兩間中藥房(經先堂就是其中之一)與當地的衛生所;當民眾罹患比較危險或嚴重的疾病時,就必須辛苦地前往遠在臺中市區的省立臺中醫院(今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就醫。
根據鄭先生所描述,經先堂在他祖父的年代,就已遠近馳名。之所以名為「經先」,據說是祖父對於婦科疾病的治療十分高明。在傳統社會中,女性罹患婦科疾病往往難以啟齒,所以彼此都用「經仙仔」來稱呼他,時間久了就以「經先堂」為藥房的堂號。早期以大甲、外埔及大安三區為主,特別組織了一個五十三庄的中藥房聯誼會,在鄭中山先生擔任秘書的時候,曾針對大甲鎮瀾宮內的藥籤編輯成一本藥籤簿,提供給聯誼會的各中藥房參考,以備民眾前往藥房求取媽祖的藥籤,可見當時宗教信仰在當地的醫療角色裡,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