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浦聚落形成之初便有的這口井,起初只是一口簡易的天然井,後來在東海部隊進駐後,協助居民改建成較為現代化的水井,並立下「閩海多名山、東沙一神泉」題字的石柱。東沙係東莒島之舊稱,山字在沿海地區則常常用以代指島嶼。以該水井為界,上方聚落稱為「高層行」,下方聚落稱為「下底行」。
在自來水管線鋪設前,該口水井是大浦聚落民眾就近取汲生活用水的第一選擇。根據居民回憶,東沙一神泉主要以洗衣、洗碗、夏天沖澡的生活用水為主,除非遇到缺水時節,否則鮮少作為日常飲用水的來源。有一說是水井上頭有人家養豬,擔心污染水源,亦有一說是該口井水帶有鹹味,該推論或許與井水係深層地下水有關。大浦聚落居民的日常飲用水,多數是前往今正泰養雞場對面田地之水井取汲,上頂行的居民尤其如此。
此外,大浦聚落的第一台電視機,便是架設在水井旁民居的窗戶口。起初島上居民若要看電視,得要前往頂山或是大坪村,直到大約1972年前後,部分大浦聚落居民集資合買了發電機和黑白電視,入夜後,發電機開始供電至燈火管制規定的九點為止,這段期間,老人和小孩們會一塊搬板凳、椅子前往水井旁收看電視,其中,保鑣和西螺七崁兩齣連續劇令許多孩子印象深刻。大約1975年之後,由於電視機漸漸普及,加上聚落人口逐漸外移,一大群人於水井旁共同看電視的回憶,便成了過眼雲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