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照片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魚埔茶區1968年(民國57年)紅茶改良示範計劃工作簡報,魚埔茶區內選定一般茶園而茶樹生長情形相似之茶園六處作為示範茶園。又在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設置幼木茶園彎枝示範區0.5公頃,共計面積10公頃,內設置茶園覆草示範區1公頃,分作五處,幼木茶園2處。示範茶園茶農姓名及其五十六年茶園產量表,內容包含有茶農姓名、茶園面積、茶菁產量、折算每公頃產量及住址。計劃執行事項則包含1968年六月六日召開紅茶改良示範計劃討論會,研商工作進行事項及舉辦採摘人工技術訓練。
依表所示平方公尺著芽密度以覆草區為最多,示範區次之,對照區最少。單芽重量以對照區為最重,覆草區次之,示範區最輕。由此顯示,控制茶樹養分輸送均勻者,著芽密度必多,但其萌芽細嫩,因此茶樹若加以保護,有適量水分之貯存及土壤之溫度,茶園全面覆草對茶葉品質及產量之提高與耕作管理方式,當受益匪淺。而茶樹生育調查表之單位是以公分計算,表內容包含有茶農姓名、調查日期、茶園示範區、對照區及覆草區等三區,每區內有樹高、樹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