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國軍駐防馬祖,水電建設不足,官兵無處洗澡,遂有民間興建澡堂、浴室營利的契機。
東莒第一間民間澡堂,是位於大坪村的佳佳浴室,爾後又開了迪斯可、如意(以原址的如意冰店為名)、成功(初名健康浴室)、溫莎(沙)堡等浴室。溫莎(沙)堡浴室的經營者曹天金、陳木蘭夫婦,於1978年由大浦聚落搬至大坪村的二期國宅(居民簡稱為下街),並於1985年前後,買下國宅鄰近經營撞球間的民宅。初期先以撞球間謀生,並從南竿島引進當地店家淘汰的大型電玩機台(溫莎堡為東莒島第一家經營電玩遊戲之業者),爾後又在地下一樓開設溫莎(沙)堡浴室,兼營洗衣服務。
在當年的民間浴室中,溫莎(沙)堡佔有地利之便。每日傍晚五點前後,便開始有滿載的小巴士、計程車接送軍人至大坪村,接下來服役官兵便享有一到兩小時不等的「放風」時間。小巴士下客的廣場,正好就在溫莎堡浴室前方,讓浴室經營的頭幾年,生意應接不暇,有時亦會營業至晚間十一、二點,消費者亦有本地之民眾。
溫莎(沙)堡內有二十一間浴室,其中九間附有購自台灣的塑膠浴缸,其餘十二間為淋浴間。浴室興建之初,仰賴軍隊協助,由懂得機械加工的士兵,運用當時東莒發電廠的車床機台,製作出熱水管線連接所需之螺牙,並協助後續配管。浴室之水源,主要來自巧屋餐廳樓下之水井,間或採用發電廠旁寬口井之水源作補充,但遇到枯水季節時,亦有無法打水、生意停擺之困擾。燃料所需之煤炭和柴油,則委由地區漁會協助採辦。
洗澡一次的價碼為冷水三十元、熱水五十元,擺在戶外的熱水鍋爐有兩具,一具燃燒柴油,一具燃燒煤炭,前者造價十九萬元,後者十萬元。燒柴油者需插電,升溫較慢,但有自動保溫功能;燒煤炭者升溫較快,雖無保溫功能,但在排隊洗澡人數太多時,應變彈性也較高。
氣溫低下的冬季,是澡堂經營的旺季,除了洗澡之外,前來光顧之軍人亦有可能採購內褲、沐浴乳,或是委由經營者以一套五十元的價碼代為洗衣、燙衣,據經營者回憶,在店內單次消費破百者不乏其人,亦有較為節儉之官兵,會攜帶需要換洗之衣物前來,在浴室內一邊洗澡一邊洗衣。一般而言,賒帳者比現金交易者要多出許多。
隨著軍方自建浴室,並且連接上自來水管、添購熱水鍋爐後,民間澡堂生意日漸蕭條、逐一關門,撐至2000年左右的溫莎(沙)堡,是東莒最後一間歇業的民間浴室,溫莎(沙)堡代客洗衣的業務,也因為軍方添購大型洗衣機(置放於勝利坑道附近)而告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