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照片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民國57(1968)年度紅茶改良示範計畫工作報告中,對於茶園改良採茶方法,需建建立採摘面,為一般茶園管理之要,並顯示進行覆草試驗之結果成效顯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民國57(1968)年度紅茶改良示範計畫工作報告中,對於茶園改良採茶方法,認為粗採茶菁及不注重擴展樹冠,建立採摘面,為一般茶園管理之通病。此不僅影響製茶品質減低產量,且每年於茶期終了必須剪去大量參差不齊之徒長枝造成無謂損失,尤其阿薩姆種茶區此種現象最為嚴重,本計畫嚴格執行的事項有,(1)實施短週期採摘,規定每隔7-10天採摘一次,詳實記載。(2)注重建立採摘面擴展樹冠以求增產,凡採摘面以下及樹冠周圍之茶芽一概保留不採,採摘面以上除採摘一心二葉外隨手摘除突出之徒長枝,促進樹冠之擴展。(3)為保持茶菁之新鮮,避免茶菁積壓發熱損傷起見將設計專用茶簍,並規定隨採隨送到廠。(4)參加採茶女工均經講習訓練,由示範農戶嚴格監督施行並備由採茶獎金以資鼓勵。
茶園覆草示範,日本茶園普遍施行覆草,錫蘭茶園於種植前先種瓜地馬拉草兩年,然後將草刈倒地面始行移植茶苗,其功用為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物理性含蓄水份,防止沖刷及減少雜草滋生等有意茶樹生長。本省茶業改良場進行覆草試驗結果成效顯著,本計劃在苗栗及南投縣各選幼木茶園一公頃,每公頃規定敷用香茅草30,000公斤,已於本年(1967年)6月間完成以供示範,並記載產量以資比較覆草後之增產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