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拆遷前夕的公園路五金街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拆遷前夕的公園路五金街

影像拍攝於2005年三月至五月間,位於高雄市鹽埕區沙地里公園二路的五金街,屬於國有公園預定地,因配合高雄市政府的「綠08開闢工程」計劃,將面臨都市更新而拆除,並於原地改闢建為休閒公園的情況。


以鐵皮搭建成矮房的五金街聚落,與週邊發展成住宅區的大樓大廈形成對比,店家在門口貼上遷移啟示,以紅漆註記在牆上的戶口編號,有如宣告此地即將面臨拆遷的命運。影片中,沙地里幹事與居民討論遷移法令細則,影像中的居民對於強制要求遷離表示憤慨,背景中鄰居們聊天的街弄另一側,是掛滿拆船零件的店面,各種設備都可在此找到,小形推高機吊起破碎機,共有一百七十家二手機械五金林立,除了交易市場,聖帝殿廟是聚落的宗教信仰,亦有公園理髮廳等民生行業,此地同時涵蓋了工作與居住的場域。


戰後因美軍轟炸高雄港,港口內沉船達上百艘,為清港及促進經濟運作,政府將沉船打撈後拆卸以廢鋼處理,促使舊船拆卸解體產業在高雄逐漸興起。由於技術日益精進,1960年代後吸納來自全球各地的舊船拆卸業務,成為當時世界第一「拆船王國」。早期,打撈上岸的沉船必須申請當地公有碼頭進行拆解,之後因為港運發展,拆船基地從原先的新濱碼頭,轉移到鄰近公園二路的11、12號碼頭及第三船渠,拆船商人逐漸把倉庫建在公園路,雖一度轉往附近街道向內延伸但仍以此為後勤作業中心,加上碼頭公會、派公所與碼頭工人宿舍街在鹽埕港邊,最終在1970年代形成了五金機械聚落。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產業與經濟,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取得對象
伍心瑜
管理者
伍心瑜
別名
打狗五金街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高雄市鹽埕區
貢獻者
紀錄片導演
伍心瑜
創作者
伍心瑜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05
媒體類型
影片
出版者
伍心瑜
時間分期
2005
版本
紀錄片《打狗五金街》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