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四O年代末期至七O年(1951-1981年)代台灣茶園分佈的變遷

圖為1986年(民國75年)台灣茶園分佈概況。國民所得提高,茶葉內銷數量激增,為了因應國內需求,除了中部和東部擴大栽培外,茶園分佈更擴及至昔日未植茶的南部地區,發展高山茶,由於墾殖頗速,至民國七O年代已發展為重要茶區,計有茶園,嘉義縣806公頃、雲林縣215公頃、高雄縣70公頃。而北部茶園因外銷不利,茶園多數廢耕與轉作。

台灣茶業在光復後農政當局與全體茶農的努力之下,從光復時僅34,255公頃,於1960(民國49)年時攀升至48,442公頃,1959(民國48)年台北至苗栗地區茶園面積有44,658公頃,佔全省茶園面積92.19%,其中,台茶發源地台北縣面積最大,新竹縣居次,桃園縣和苗栗縣則分居第三和第四。惟自民國四O年代末期,因競爭作物出現,台茶栽培已呈現遞減的趨勢,尤其以1960-1965年(民國49年至民國54年)間縮減速度最快,茶園面積急速降為37,600公頃,短短五年間減少10,842公頃。

由上可知,四O年代末期至七O年代台灣茶園分佈的變遷,由於各地茶區間相互消長及新興茶區崛起,使得台灣茶園地區分佈已有明顯遷移,生產重心也稍有南移之勢。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台灣茶園調查報告。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行政院農委會補助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編印。
  • 撰寫者
    胡庭恩
  • 創作者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編印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87
  • 媒體類型
    圖稿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