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清末以來臺灣茶園面積歷年的變動

清末以來臺灣茶園面積歷年的變動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清末以來臺灣茶園面積歷年的變動

本照片為台灣茶園調查報告。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行政院農委會補助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編印。顯示清末以來臺灣茶園面積歷年的變動。

臺灣的茶樹的經濟栽培,可追朔到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由福建引入,臺灣通史載:「嘉慶時,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以武彝之茶,植於魚桀魚坑,發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豐,遂互相傳植。」自此以後,經先人胼手胝足,茶逐漸發展為台灣重要坡地經濟作物。最早的茶業產製技術,源自於福建武夷,原製造烏龍茶。1873年前後,烏龍茶一度滯銷,外商終止收購,本地茶商只得轉運福州,改制包種茶,此為臺灣開始產製包種茶的契機。隨後,福建茶商吳福源氏帶領茶師來臺,設立「源隆號」專門製造包種茶,包種茶的培製技術的以引進,並漸次發達。而綠茶的始於1904年,惟當時產量並不多。

臺灣茶樹栽培始於北部,隨後向新竹發展,民國前10年(1900年)全省已有茶園26,610公頃,其後每年均有相當幅度成長,至民國8年(1919年)以後臺茶種植面積已趨穩定,維持在45,000~47,000公頃,但這一穩定局面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破壞無遺,茶園面積快速縮減,光復後才恢復攀升,民國45年(1956年)後的四年期間,超過以往47,000公頃,歷史最高紀錄為民國49年(1960年)的48,442公頃,後來,隨外銷減少,供需市場的改變,台灣茶葉栽培量逐年減少。據農委會資料,民國98年(2009年)臺灣現有茶園面積僅剩16,255 公頃;時至民國106年(2017年)茶耕作面積約剩11,700公頃。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撰寫者
胡庭恩
貢獻者
資料來源
台灣茶園調查報告。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行政院農委會補助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編印。 行政院農委會。https://www.coa.gov.tw/ws.php?id=19245
時間迄
1985
時間起
年代不明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