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茶葉雜談(十二)綠茶製造之要點

本文出自農林通訊第五卷第二期1953年(民國42年8月出刊),由臺灣農林公司發行,撰文者為魯漢先生,內文提及,為提升當時綠茶於國際市場競爭力,在粗製與精製作業上仍有改進空間。

1952年(民國41年)為臺灣綠茶出口量勝於紅茶之最高紀錄(僅統計至1953年(民國42年)),最大輸出國為摩洛哥,但面對大陸綠茶品質優良、日本綠茶價格低廉,臺灣綠茶欲角逐此市場也需在製茶技術上多加注意。由於摩洛哥的買賣習慣著重於茶葉外形,因此不管在粗製、亦或是精製上皆應注重整形。粗製方面,面對粗幼不均的茶菁,殺菁溫度不可過高,第一次揉捻與初乾後可用孔篩篩分,粗茶再行第二次揉捻,幼茶則可直接再乾,其中再乾之目的在於整形,並須配合揉捻與乾燥才能逐漸捲緊成條;在精製方面的目的有三,一是統一型態,二是汰除雜、劣之物,三為分級。過程中可利用過篩、風鼓篩選、莖拔機等來達到其目的。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林育聖
  • 創作者
    魯漢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53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