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農林通訊第五卷第二期1953年(民國42年8月出刊),由臺灣農林公司發行,撰文者為魚池茶業試驗所(在1948-1955年間,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曾為臺灣農林公司茶葉分公司之試驗單位之一),內文介紹當時的茶樹繁殖方法及苗圃管理。
一般為保持茶樹品種之優良特性,多採無性繁殖法,若要挑選優良品系時,則會採取有性繁殖。內文介紹種籽繁殖(有性繁殖)時,需挑選母樹健壯、茶果成熟但未落果者為佳;採收完畢後則進行攤陰及選剔,茶果於通風處陰乾,待果裂後再人工去除果殼,脫殼後的茶籽,一般會利用水選及篩選的方式,剔除浮籽及過小茶籽,以提高育苗率。而扦插繁殖(無性繁殖)宜挑選當年生之成熟赤褐色枝條,枝條過嫩則扦插較不易成功,另為促進發根,可利用荷爾蒙將插穗根部進行預措處理,來提高發根率,此方式也是當時普遍使用的處理方法。最後在苗圃管理上,將實生苗與扦插苗進行比較,實生苗圃較為粗放,扦插苗圃較為集約;施肥方面,扦插苗的施肥量為實生苗之一半;扦插苗對於水分的需求量較實生苗高,尤其於扦插初期;而實生苗的覆蓋與扦插苗的遮陰皆是為了避免水分快速蒸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