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6年(民國105年)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農業、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野菜茶業研究所(今果樹茶葉研究部門)-茶業研究領域-茶品質、機能性研究團隊主任研究員物部真奈美博士(右)與前農委會主委李金龍(左)合影。
物部博士於當年2016年10月2日至5日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之邀請,赴臺針對「茶葉機能性成分研發應用」進行專題演講與相關指導,所分享之研究成果可分為五大主題:一、影響兒茶素含量因子:採摘成熟度、採摘季節、日照程度、肥料施用;二、影響咖啡因含量因子:採摘成熟度、採摘部位、水萃溫度、加工過程;三、影響茶胺酸含量因子、採摘成熟度、日照程度、採摘部位;四、影響黃酮含量因子:品種、日照;五、影響γ-胺基丁酸含量因子:採摘部位。綜上,未來若欲開發機能性茶飲可利用不同成熟度和採摘部位之茶菁原料,搭配加工和萃取方式來達到目的。發展低咖啡因、高γ-胺基丁酸及高茶胺酸機能茶飲可利用茶梗作為原料,搭配熱水浸泡的方式,去除更多咖啡因;低咖啡因、高兒茶素機能性的茶飲則須利用嫩葉茶菁以熱水加工製程及低溫萃取製程來達成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