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照片攝於桃園「育源堂中醫診所」,展示骨折固定時所使用的相關醫材。
盧文瑞醫師透過相關醫材的使用介析,仔細說明處理骨折的操作與順序。首先,替骨折患者進行正骨復位後,會在患處敷上藥布,藥布上的藥膏也會因為配方不同,敷貼時間有長有短,藥膏也有冷性與溫性之別,一般臨床上採「先冷後溫」的敷貼順序。急性期時,患部發炎溫熱腫脹,因此貼冷敷藥膏;後期腫痛緩解,變成酸痛,故貼溫性藥膏,促進血液循環。待藥布貼穩妥後,先裹上繃帶,再將厚紙板剪製而成的夾板用繃帶綁上,作為第一層的固定物。第二層的固定物,則改採用硬製的木夾板。第一層與第二層之間,仍需再裹上繃帶固定。最後,套上網套,才算是一次完整的包紮。待骨折接好斷位後,於修復「中後期」階段,會利用藥洗濕潤的特性,搭配手法,紓解筋膜韌帶的攣縮,藉以達到理筋放鬆之效。至於何謂「藥洗」?藥洗是由數種「活血散瘀、通經活絡、溫經散寒、祛風散濕、和營止痛,補肝腎、壯筋骨」的中藥材組合而成,加上米酒或95 %的酒精泡製而成,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消腫止痛、活絡筋骨等療效,供推拿使用。但若皮膚敏感,或患部有傷口者,則不適合施以藥洗外用之。
之所以採取如此繁複與紮實的固定法,是為了確保讓復位後的骨頭能維持在正確的位置。當患部從腫脹的急性期,進入消腫的亞急性期,若是採現代醫學的石膏固定法,則容易在患部與石膏間出現縫隙,因而增加重新錯位的風險。但透過此一層層的敷料、繃帶與固定物,除了強化基本的固定功能,避免因摩擦造成對皮膚的傷害外,還能有效且彈性的,在每次換藥時,如實的掌握患部的復原程度,藉此讓骨折部位的肌肉、肌腱、 韌帶、筋膜、關節囊等軟組織達到良好的修復效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