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傷科用藥方式

此照片攝於桃園「育源堂中醫診所」,展示骨傷治療時所使用的相關醫材。


盧文瑞醫師提到,中藥與草藥的差別,在於炮製的過程與步驟。中藥有經過炮製,而草藥則沒有經過炮製的過程。炮製後的中藥,以補養為主;未炮製的草藥,效用則較為強烈。草藥生用時,可以清熱解毒;乾用時,可以緩解關節紅腫熱酸痛之症。


以非損傷型的慢性痠痛證為例,其用藥治療的原則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醫宗必讀》一書,對痹症治療做了很好的概括,採用的方式例如 : 袪風、除濕、散寒、補氣、補血。在身體上的有形治療,需搭配處方用藥、傷科手法與針灸配穴,以及後續復健練功與日常保健。另一方面,由於痹症通常沉積已久,非一時就能快速治癒;因此,須搭配心理上的無形治療,透過良好的醫病互動,緩解患者情緒,以求疏經通絡、安神助眠,藉此調節免疫功能,促進修復,對於久病慢性症狀者的長遠調理來看,較為適宜。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