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賣藥團的傳承

此照片由傅松南老師提供。照片攝於1951年豐原鎮。右一黑衣者,為「德勝堂武術賣藥團」團長張秉信;中間童者為傅松南;左一者為姜春亭,山東蓬萊縣人,抗戰前曾任縣秘書,為奠定傅松南國學根柢的啟蒙老師。


傅松南自1950年代初期,隨著父親傅嘉賓加入「德勝堂武術賣藥團」,團長張秉信老先生,可以說是傅松南行商賣藥的啟蒙者。在江湖上賣藥謀生者,十分重視師承關係。傅氏父子的經歷,屬於半路出家的「掛子行」(意指憑武藝走江湖者),損傷膏藥與江湖規矩的師承,就是源自張秉信(傅松南稱其為「張爺」)。傅松南說,張爺親自告訴他熬製膏藥的火口,要「滴水成珠」,除了吊膏,還有張爺那一套繩鞭(鏢)武技,以及行走江湖的禮數、行話。以醫藥部分說來,當拳頭師傅的一定要知道時辰、血路、矯筋接骨,以及治傷,包含內服的丹、丸、散,和外用的藥洗、藥酒和吊膏。


細分這些外用藥:溫熱的「藥洗」,多用在損傷後的「接骨復健」上;「藥酒」則多用在新傷的「止痛與鎮定」上。做「吊膏」有寒、熱之分,「急性期」以寒性藥消腫,「後期」則以熱性藥舒筋活血;「吊粉」多半是寒涼性藥材,例如三黃(黃芩、黃連、黃柏)、石膏、梔子......等,用濃茶拌攪或是蜜煉成膏,敷於患處。傅老師笑說,拳頭師無論武術境界怎麼厲害,還是得討生活,想討生活,在當時的背景條件下就得賣吊膏。因此,為了顧三餐的生理需求,並期望對病患有更好療效的心理期許,就得在醫術方面下功夫鑽研,這也開啟傅老師後來由拳術與傷科邁入針灸術的思考起點。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